李德生视察哨所(左一)。
李德生(1916-2011),于1930年2月投身革命事业。1955年荣获少将军衔,198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原委员,总政治部原主任,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沈阳军区原司令员,国防大学原政治委员。2011年5月8日15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952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副军长的李德生,正站在朝鲜上甘岭战区的指挥所坑道口】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打得十分艰苦、十分顽强,能够展现我军顽强作战风格的一场战役。对于这场战役,过去已经有过不少记述,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李德生曾是这场战役的第一线总指挥。他率部接替上甘岭防务时,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对政委杜义德说:“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睡大觉了。”上甘岭战役中,李德生充分发挥了能打硬仗的作风。此战役共打了43天,他就指挥十二军打了30天,对打赢这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动请缨率部入朝作战
当朝鲜战争爆发之际,李德生身为第二野战军的一名师长,正率部在驻地展开休整与训练。未曾料想,休整甫毕,朝鲜半岛便燃起了战火。中共中央果断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李德生从中央文件中深刻领悟到了抗美援朝的深远意义,遂主动请缨,志愿率领部队赴朝参战。1951年,他所指挥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其中一个师,李德生本人亦担任师长一职,率部投身朝鲜战场。
李德生率领部队入朝之际,适逢第五次战役爆发。部队迅速投身战火。在与美李联军交战过程中,李德生麾下的部队不仅继承了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敢于战斗、敢于拼杀的优良传统,更展现出灵活机动的战术素养和巧妙运用智谋的能力。此外,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磨砺出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在现代化战争中科学调配兵力、擅长近战和夜战的战斗风格,使得李德生所率的部队在第五次战役中屡建奇功,成为志愿军队伍中一支英勇善战的骨干力量。
【李德生与夫人曹云莲】
李德生领兵入朝未久,便荣升为三兵团第十二军的副军长,继而又投身于金城战役。这场战役以防守为主。在此战中,李德生的部队肩负起主力作战的重任。他精心组织,构筑了各式坚固的防御工事,科学调配火力,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成功守卫了阵地,并主动出击,对敌军造成了重创,彰显了志愿军的英勇风貌,令美李联军心生畏惧。
担任上甘岭总指挥
金城战役与上甘岭战役紧密相连,彼此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联。随着金城战役的落幕,上甘岭战役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坚守上甘岭,成为我军与美李军交锋的核心所在。彼时,上甘岭战役已进入前期阶段。依照我军部队轮换作战的既定安排,前线部队需进行休整,以便其他部队接替作战。李德生所率部队在圆满完成金城防御作战任务后,按照预定计划,应在1952年11月撤至谷山地区休整,以补充兵员和装备。然而,当李德生于10月底率部向谷山地区转移之际,突然接到兵团紧急命令,要求其挑选精锐力量,组建第十五军的预备队,备战上甘岭之战。李德生本人亦需立即前往兵团接受任务。
李德生抵达兵团指挥部,受到了兵团司令员王近山的亲自接见,并被告知了重要任务:为确保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经研究决定,第十二军将作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此次战役将由十二军与十五军共同承担。为保障指挥的统一性,您将负责设立前线指挥所,并全面指挥第十五军和第十二军在战场上的部署。战况需直接上报至兵团司令部,并通报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十二军与十五军需加强协调。值得注意的是,李德生当时的职务仅为十二军副军长,而此次接受的职责,则是担任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的总指挥,全面负责上甘岭前线的第十二军与十五军所有部队的指挥工作。李德生深知,这番安排非同寻常,打好上甘岭战役后期,坚决守卫上甘岭的重任,已压在了他的肩上。
李德生勉励少先队员
肩负使命归来,李德生未及稍作歇息,即刻返抵军部,迅速向军中其他领导传达了接受任务的相关事宜,并与他们共同研讨了作战策略。随后,他着手部署,确保十二军部队的调动工作万无一失。完成这一切后,李德生即刻奔赴上甘岭前线。
李德生在上甘岭前线指挥所,见到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听他们介绍了前线战斗情况的介绍,大体掌握了当面之敌的数量、装备和敌人进攻作战时的特点,我方防御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一起总结了经验教训。此次李德生到上甘岭,主要任务就是来了解情况,加强前线兵力的。但他到达上甘岭后了解到,十五军防守上甘岭阵地的部队已经十分疲惫,减员也很严重。作为前线总指挥,李德生提出了两个意见,一是加强前线部队,把已经坚守很长时间,减员严重而且没有休整的前线部队换下来。二是除了上甘岭前线指挥所外,再建立一个靠近前线的五圣山指挥所。李德生的意见得到重视。兵团司令王近山也早有在五圣山建立一个指挥所的打算,立即批准。前线部队领导人和李德生反复研究后,决定接受李德生的意见,撤出已经疲惫的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将十二军第三十一师拉上去,接守第四十五师的阵地。十二军的第三十四师、三十五师也调上去,作为第三十一师的预备队,如果敌人与我决战,则将三十四师、三十五师全部调上去,与敌决战。这个意见也得到王近山批准。这样,李德生一到前线,前线指挥部便同时下达两个命令:调向前线的部队立即开拔,五圣山指挥所也由前方指战员立即着手建立。
会议结束后,李德生迅速动身,目的地是五圣山前线的指挥所,他将亲自前线指挥。志愿军的首长与李德生均深知,这种靠前指挥的方式充满风险。五圣山指挥所位于美国军队炮火覆盖范围之内,且美军飞机亦将其纳入了对我方阵地的猛烈轰炸目标。然而,李德生却选择在危险之中挺身而出。一位副军长,上甘岭战役的总指挥,竟在敌军火力网中设立指挥所,全程指挥战斗,这一举动令美军及李承晚军队的高级将领们深感意外,更是难以复制。
【李德生同志题词】
李德生启程之际,向上甘岭前线的部队已整装待发。他迅速跃上吉普车,指示司机提高行进速度,力争在部队抵达五圣山之前到达,以便接管指挥所的指挥权。然而,通往五圣山的道路原本并不存在,自战役爆发以来,部队仅草率地开辟了一条狭窄的简易道路。这条道路本身就坎坷不平,再加上敌军飞机与炮火的猛烈轰炸,路面更是坑洼遍布。吉普车在急速行进中不断颠簸,李德生紧握扶手,以防被甩出车外。敌军的炮弹不时在吉普车旁爆炸,掀起泥土与石块,击打在李德生身上。尽管面临被击中的危险,他依然面不改色,命令司机继续全速前进。
李德生抵达五圣山之际,前线战士们已遵照军部指令,搭建起了一个临时指挥中心,而调遣的参谋人员亦已悉数到位,只待总指挥李德生的到来。李德生抵达五圣山指挥所后,即刻下令全体人员投入到指挥工作中。在处置完紧急事务之后,他随即召集前线各师的团级领导干部至指挥所,召开会议,共同商讨接下来的作战策略。
军事民主化解三大难题
战火纷飞之际,李德生便以头脑清晰、智勇双全著称,屡次以智谋克敌制胜。实则,李德生的智慧源自于他在军事斗争中大力倡导军事民主,汇聚众智,提炼出正确的决策。在朝鲜战场,他依旧秉持着这一优良传统。每当会议开启,李德生便让师、团级领导干部先行探讨防御作战中遭遇的难题及其解决方案。在深入剖析问题的同时,众人集思广益,往往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李德生则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思考如何统筹安排,确保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当时,上甘岭战役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敌人集中重兵,使用较我军先进的步兵武器,以连为建制向我军阵地不断发起集团冲锋,还调来许多重炮和飞机,日夜向我军阵地轰炸。我军则顽强地坚守阵地,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我军的士气高昂,战士们的勇敢精神无与伦比,防守战术安排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长期坚守,仍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在敌军强大炮火和飞机轰炸下,弹药供应、食物供应、通信保障经常被打断,这严重影响了我军作战。二是敌人冲锋前用重炮猛烈轰炸我军阵地,造成我前线战士伤亡严重,在敌人冲锋时,我军防守兵力较弱,炮火也跟不上。三是工事构筑有缺点,敌人重炮一轰炸,往往就毁掉一大半。三个问题中,最紧迫的问题是第一个。
针对首项难题,李德生深思熟虑,并与师团干部们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共识: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都必须确保前线武器弹药、物资的充足供应,以及与指挥所通信的顺畅无阻。这关乎阵地持久坚守,关乎能否赢得这场关键战役。若前线战士们缺乏武器弹药,食不果腹,且无法及时上报战况,坚守上甘岭将变得异常困难。在汇总各方意见后,李德生果断决策:增调部分部队,强化弹药、食物、通信的保障力量,并对供应线路进行调整。在阵地后方挖掘了深而隐蔽的通道,确保即便战斗再激烈,前线所需弹药和物资供应也能得到保障。决策一经确定,便立即下令执行。事实亦证明,李德生通过军事民主决策,使得上甘岭战役后期,我军的供应线始终畅通无阻。
针对第二个问题,李德生与大家多次研讨,最终依据战场实际情况,确立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策略。具体而言,在阵地相对宁静之际,前沿仅部署少量兵力负责监视敌情,而将主力屯集于阵地后方休整。如此安排,前沿守军足以抵御敌军小规模进攻,并在敌军对我阵地实施猛烈轰炸时,大幅降低我军伤亡。待敌军炮火推进至无法覆盖我军前沿阵地,仅面对敌步兵的大规模集群攻势时,后方休整的部队便迅速投入战斗。我军火炮及部分重型武器则隐蔽部署于前沿阵地。敌军一旦发起集团冲锋,我军即可迅速投入前沿阵地,利用这些火炮和重型武器对敌军进行有效打击。实践表明,此策略具有三重优势:首先,显著降低我军伤亡;其次,能充分发挥重型武器的威力;最后,减少了重型武器在搬运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
第三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面对敌方持续不断的重炮轰击和敌机的狂轰滥炸,敌军屡次发起猛攻,使得我方战士几乎无暇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志愿军战士只能在敌军冲锋之际,抢抓那短暂的一线时光,匆忙搭建起简易的掩体。这些掩体浅显简陋,即便敌军重炮未能直接命中,也常因剧烈震动而被摧毁,将战士们困于其中。为了降低伤亡,战士们又在掩体之外挖掘了深沟,并覆盖以土石等遮掩物。然而,这种挖掘式工事在敌军重炮与敌机轮番轰炸之下,极易遭受破坏。敌人的轰炸与冲锋,对我志愿军战士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尽管大家反复讨论,仍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李德生深信,唯有深入前线,观察那些在烽火中磨砺的战士们,方能洞察他们在实战中累积的智慧与策略。通过倡导军事民主,凝聚前线战士们的集体智慧,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乃最为稳妥之道。即便面临其他指战员的劝阻,李德生仍毅然决然,亲自奔赴前线,实地考察,以期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952年的寒冬,朝鲜山区的气温更是低得刺骨。11月中旬,一场大雪再次降临。李德生仅携作战科长狄循,踏着厚厚的积雪,历经艰辛,抵达了我军阵地前沿。抵达后,他们并未多言,只是逐一审视战士们构筑的工事,细致检查其中存在的问题。李德生在检查数处工事后,在一〇三团七连二班所构筑的阵地前停下了脚步。他注意到,该班战士减员较少,原因在于他们所构筑的阵地与其它班别具一格。该班战士并无什么特殊技巧,只是将原有的掩蔽洞深入挖掘了六七米,形成了一个极为深邃的坑道掩蔽部。如此深入地下的坑道,即便敌人的重炮轰炸和飞机投掷的炸弹也无法摧毁,战士们的伤亡率极低。当敌人发起冲锋时,战士们便从坑道掩蔽部中迅速冲出,迅速进入阻击阵地,击退敌人。敌人再次轰炸时,他们又迅速返回坑道掩蔽部。李德生继续检查,发现一〇四团四连副指导员邓从宽带领的三班战士也挖了类似的坑道掩蔽部,取得了与一〇三团七连二班相同的效果。李德生对战士们的创新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并未多言,而是继续观察,寻找更为优化的方法。当他抵达战斗最为激烈的746.5高地时,发现尽管战斗激烈,但伤亡相对较少。他立刻钻入战士们构筑的工事中仔细查看,发现守卫该高地的一〇四团三营指挥所在原有坑道掩蔽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几个深达十几米的坑道相连,并在坑道掩蔽部上方加盖了土木掩盖物。这样的工事异常坚固,即便敌人每日用上千发炮弹轰击,也毫发无损。而且,坑道掩蔽部之间相互连通,使得在战斗中可以灵活调动兵力,互相支援。
李德生亲自深入前线,敏锐地捕捉到了应对之策。他提出的策略是:挖掘更深的坑道,构筑更坚固的掩体,并将这些掩体之间的坑道打通,辅以土木工程进行遮掩,从而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坑道防御工事。这种工事在现代化战争,尤其是朝鲜战争这样的背景下,尤为适用。他随即召集各团以上领导干部至前沿阵地,亲身观摩学习,并随即召开了“筑城”会议。在上甘岭战役的残酷战场上,李德生竟将志愿军团以上指挥员全体召集至前沿阵地进行会议,这种无畏的举动,无声地传递了政治动员的力量,极大地激励了全体战士。他们的英勇杀敌,舍生忘死,与此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此举让团以上指挥员亲临前线,从实战中汲取经验,激发创新思维,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的难题。
实地观察后,会议达成共识:决定采纳此法以解决实际问题,并即刻在全师各阵地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各团团长返程后,全师各班即刻依照所学方法,着手挖掘坑道,加紧构筑防御工事。部分班级挖掘的坑道更深,地下深度达十五六米,内部也相应拓宽,以便战士们休息。李德生所率领的部队进驻上甘岭阵地后,无论战斗间隙,皆抓紧时间修筑工事。短短数月间,便将原先的简易掩蔽洞全部升级为坑道式掩蔽部,总计挖掘坑道675条。每个坑道掩蔽部的构造皆因地制宜,根据位置与敌方进攻方向而有所不同,有的靠近前沿战斗工事,有的则相对偏远。所有坑道掩蔽部在地下相互连接,地面则通过交通壕相连,确保作战单位间能够相互支援。当敌方在某方向集中进攻时,我军其他方向的作战部队能够迅速提供支援,有效击退敌方连营规模的集团冲锋。同时,这为志愿军在坑道掩蔽部内休整、调兵遣将、储存粮食弹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幅降低了人员伤亡。这一切,都为稳固阵地、战胜装备占优的敌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过深思熟虑,李德生提出了加强新工事建设的建议,此提议得到了前线指战员的一致赞同。据此,志愿军在原有工事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固。同时,每次战斗结束后,立即对被毁的工事进行修复,且修复后的工事需优于原状,以确保工事的坚固性,能够抵御敌军重型火炮的猛烈轰击。此外,还计划增建若干通道。
经李德生与大家商议确定,行动迅速而果断,成功弥补了我军在先前作战中的短板,使得我军阵地固若金汤。敌军的多次冲锋均被击退,无数敌人命丧我阵前。即便敌军不惜代价,一度占领我军前沿阵地,志愿军凭借地下掩体和地下通道,迅速调整兵力,潜入前沿阵地地下工事,从地下发起突然反击,迅速消灭了敌军,夺回了阵地。实际上,我军阵地已不再畏惧暂时的失守。一旦阵地丢失,我们立即便能夺回。有时,志愿军还会有意放弃前沿阵地,待敌军占领后,志愿军从地下掩体中突然杀出,前后夹击敌人,将敌人悉数消灭。
李德生对这一策略进行了归纳,指出其蕴含三大优势:首先,它能够使我军规避敌方的强势火力;其次,它有助于降低我军的伤亡率;最后,它能够充分发挥我军的特长,从而大量消灭敌人。李德生的这一宝贵经验和总结,已由志愿军总指挥部传达至朝鲜战场的所有志愿军部队,并要求各单位认真学习借鉴。
李德生采取主动出击战术
在与装备精良的敌军交战时,如何将现有的稳固防御工事,转变为既能防守又能进攻的阵地,将单纯的被动防御转变为攻守并重的战法。他融合了战士们的实战经验,经过深思熟虑并广泛征求其他前沿阵地指挥员的意见后,果断决策将已有的坑道工事向敌我之间的空隙区域拓展。李德生一声令下,战士们立即行动,迅速投入到这项艰巨的任务中。
在山地的深处,志愿军战士们在地下十几米的坑道、隐蔽的掩体工事以及蜿蜒的地下通道中进行了地下掘进。这种掘进方式使得敌人难以察觉。挖掘出的岩石还能被运送至前沿阵地,用以加固和增厚防御工事。尽管如此,向地下更深、向前挖掘的过程极为艰难,挖掘过程中遇到的皆是坚硬的岩石,而他们所拥有的工具仅限于铁锹和镐头。然而,为了坚守阵地,前线战士们不畏艰辛,利用战斗间隙,手持铁锹和镐头,日夜不停地进行掘进。到了1952年4月,前伸的坑道工事基本完工,志愿军的地下坑道已全线逼近敌对阵地。
利用地下坑道对敌方实施“挤阵地”战术,成效显著。敌方起初对我志愿军此举毫无察觉,在我军阵地遭受攻击之际,我方士兵突然从众多地下通道涌出,于敌人侧翼发起了突袭,甚至直捣敌方前沿指挥部。面对我军的前后夹击,敌人损失惨重。志愿军迅速占领了敌我双方之间的空白地带,使得我军前沿阵地得以逐步推进,而敌人对志愿军地下坑道的位置始终摸不着头脑。自此,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愈发占据主动,敌方损失日益加剧,而我军的伤亡却逐渐减少。敌方的炮火与飞机狂轰滥炸及轮番进攻在我军阵地前均失效。我第三十五师完全掌控战场主动权,便始于这一关键时刻。在随后的三个多月里,美国军队和李承晚军队对坚守上甘岭的第三十五师阵地发动了十余次大规模进攻,但均以失败告终,敌方士气更加低落。
在最严峻最艰苦阶段坚守上甘岭
在李德生的英明指挥下,我军上甘岭部队对进攻之敌给予了毁灭性打击,以极小的牺牲换取了敌人大量的伤亡,坚守阵地不退。面对我军的坚定抵抗,敌人愤怒不已,遂集结重兵对上甘岭实施重点攻击,战役由此步入最为艰苦与严峻的阶段。敌人的炮火越发猛烈,除了敌军冲锋至我军阵地前沿的短暂交火时刻,其余时间均遭受敌人重炮的狂轰滥炸。上甘岭昔日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敌炮火与飞机的肆虐下化为乌有,地表植被一草不存,山石被炸成细沙,原本坚实的岩石地表,在敌人炮弹的轰炸下,变成了近一米厚的沙层。敌军集团冲锋此起彼伏,甚至频繁发起营级或数个连队的冲锋。然而,在李德生的领导下,我志愿军战士展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誓死捍卫上甘岭阵地,一次又一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甚至与冲到我阵地前沿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坚决阻止敌人前进一步,而我军的阵地却在战斗中越发稳固,甚至逐步向敌方前沿推进。
在李德生同志担任上甘岭防御战指挥职务之际,1952年11月初,敌军对我军阵地的攻势达到最高潮。此次激战,双方交火异常猛烈,最终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自11月1日至5日,短短五日间,敌军倾力动员重型火炮与航空力量,对我九十一团所守597.9高地实施了全面的、密集的轰炸。继之,他们以营、团级别的兵力发起攻势,向我阵地发起了猛烈冲击。李德生亲自指挥我防御部队,成功击退了敌军的进攻。然而,敌军并未就此罢休,反而增派更多飞机与重炮,对我军阵地进行连续轰炸。在这场战斗中,我军所守高地遭受炮火侵蚀,削减达一米有余,阵地多次被炸毁,战士伤亡惨重。然而,李德生以其擅长硬仗著称,他组织部队,遵循“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原则,巧妙利用我军挖掘的地下坑道、掩体工事以及通道,灵活调度部队。当前沿阵地战士伤亡过半之际,他迅速将休整中的部队调至前线,接替战斗。即便这些部队再度承受巨大牺牲,他仍旧毫不犹豫地派遣后续部队顶替。如此反复,他指挥部队屡次击退敌军进攻,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不断修复工事,顽强坚守阵地。此次战役,我军成功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造成大量敌军伤亡。远在北京的毛泽东主席得知上甘岭我军战况后,亲自撰写电报,对李德生部队予以嘉奖,电文称:“此次五圣山附近作战,已升级为战役规模,并取得重大胜利,望你们鼓舞士气,坚决作战,为争取最终胜利而努力奋斗。”
李德生率部成功捍卫上甘岭防线后,经过深思熟虑,采纳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在全面防御的同时,他巧妙地寻找时机,对敌军实施主动攻势,以打破敌军对我军只能守不能攻的固有认知。在他的亲自指挥下,1952年11月11日下午,我军在炮火掩护下,经过周密部署,分三路迅猛突袭敌阵。其中一支部队从敌军地下通道中突然杀出,在距离敌军极近的距离上发起了突如其来的攻击。志愿军各路部队协同作战,仅半小时便全歼守敌,夺回了北山阵地。随后,他们又组织力量,成功击退了敌军营、团级规模十多次的反扑,从而稳固了阵地。
在李德生的英明指挥下,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我军第三十一师坚守阵地长达一个月,在这期间,他们浴血奋战,接连应对了一系列惨烈的恶战。直至11月28日,我军在上甘岭的防御线已经变得稳固坚实,遵照兵团的指令,我们顺利地将阵地移交给第十五军,并撤销了五圣山指挥所。随后,李德生带领第三十一师撤回休整。至此,李德生同志圆满地完成了兵团赋予他的上甘岭战役指挥任务。
表现出高风亮节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德生与十二军一起回到祖国。不久,他被提拔担任十二军军长,授予少将军衔,率十二军驻防在淮阴地区。此后,由于写通讯报道的记者和作家是在李德生率部撤出上甘岭后,上甘岭我军阵地已经十分巩固,我军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时候到上甘岭采访的,他们写的报道、文章,自然要以他们采访的十五军的部队情况写成,这样,国内在宣传上甘岭战役时,往往忽略了十二军特别是三十一师的作用。十二军的许多同志不高兴,有的同志还在下边议论。一次,十二军有一个参谋一边听广播一边发牢骚说:“上甘岭也是我们打的,最后全是十五军的功劳,提都没提我们军一个字。”李德生听说后,严厉批评这个参谋说:“你这个想法不对头,什么你们、我们,都是志愿军打的嘛!”李德生还把有意见、参加议论的同志找来说:不管怎么宣传上甘岭战役胜利,都是志愿军的功绩。你有功劳,是抹不掉的,党和人民是记得的,不要计较这些。李德生在他担任军长的十二军专门作出一个规定: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功劳,谁都不准再提,谁都不准再争。此后,军队中从未发生争上甘岭战役之功的事。李德生本人则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从不提自己指挥过上甘岭战役之事。60多年来,他一直深藏着这一“前线总指挥”的头衔,甚至连家人也不知道,直到去世,新华社发的消息中,才公开了这一历史事实。由此可见李德生的高风亮节。
10大配资公司最新排名,互联网配资平台,可靠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