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神经炎是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引发患者出现手足麻木、感觉迟钝等症状,需积极治疗,导致末梢神经炎的化疗药物主要为铂类(顺铂、奥沙利铂)、紫杉醇及多西紫杉醇、长春碱类,涉及治疗恶性肿瘤的病种比较宽泛。这些药物的周围神经毒性是由于药物本身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导致的。顺铂及草酸铂的末梢神经毒性主要是抑制了感觉神经元胞体核仁内核糖体核糖核酸的合成,蛋白质合成受抑制,致使感觉神经元细胞器的形态异常变化,形成相应的功能损伤。紫杉醇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动物实验发现,单独应用紫杉醇 24 h 后,后根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变性现象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对周围神经轴突有一定损伤,这被认为是紫杉类药物周围神经损伤的直接原因。长春碱类的末梢神经毒性主要是由于长春碱类导致脊髓背侧根神经节细胞内钙稳态失衡,这种钙稳态失衡导致神经节细胞代谢环节的紊乱,使得细胞内神经生长因子不足,以致轴突的修复障碍。当前临床主要通过西药治疗末梢神经炎,原则是改善神经血供,可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等药物治疗,其中以甲钴胺最为常用。近年临床在化疗后末梢神经炎的治疗中逐步引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特别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外洗法,不仅操作简单,且安全性高,疗效显著。为进一步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外洗法治疗化疗后末梢神经炎的疗效,本研究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5 月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 60 例化疗后末梢神经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5 月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 60例化疗后末梢神经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入中药外洗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中药外洗组中男 17 例,女 13例;年龄 20 ~60 岁,平均年龄(42.24±7.35)岁;病程 2 ~10个月,平均病程(7.43±1.42)个月;癌症类型:肝癌 10 例,结直肠癌 11 例,胃癌 9 例。对照组中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19 ~62 岁,平均年龄(42.32±7.41)岁;病程 1 ~11 个月,平均病程(7.48±1.34)个月;癌症类型:肝癌 11 例,结直肠癌10 例,胃癌 9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癌症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被黑龙江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当前临床上并无特异性的化疗后末梢神经炎诊断标准,本研究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千方百剂医治疑难杂症:神经科疾病分册》中关于末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患者的末梢神经炎均为化疗造成,为末梢型感觉障碍,存在显著的下运动神经元性轻度瘫痪,临床诊断存在自主神经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存在程度较重的四肢远端麻木冷痛,主诉腱反射减弱,感觉减弱,有明显的四肢深感觉障碍,患者主诉步行时下肢有踩棉感。
纳入标准:①年龄 >18 岁;②为化疗后发生末梢神经炎;③出现明显的神经传导速度降低;④卡式评分 ≥70 分;⑤神志清楚、沟通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或者无法正常交流、配合完成调查;②患者存在皮肤破损;③患者预计生存期 <3 个月;④患者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或不耐受;⑤患者伴有其他类型的周围神经病变。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甲钴胺片治疗,剂量 0.5 mg/ 次,3 次 /d,可根据年龄、症状酌情增减。中药外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外洗法治疗。该方药物如下:鸡血藤 45 g,生黄芪 30 g,茯苓 15 g,桂枝、当归、白芍各 12 g,桃仁、川芎、红花各 9 g,大枣 5 枚,生姜 5 片。先用上方加冷水 3 000 mL 浸泡,时间为 30 min。文火熬煮,煎制 20 min,把药液和药渣倒入木桶内对患肢先熏,直至温度下降到 40℃的时候浸泡患肢,浸泡 20 min,如果患者的手部也出现了症状则也可以进行浸泡,一般情况下,浸泡部位是踝关节以上 25 cm,1 次 /d,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治疗周期均为 2 个月。
1.4 观察指标
在患者完成 2 个月治疗后评估和对比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和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炎症状况 [ 指标包括:血清白细胞介素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及改善情况,血清 IL-1β 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TNF-α 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肢疼痛、麻木、触电感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上述症状有所减轻但并未消失;无效:无以上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 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10 分为重度疼痛。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 [n(%)] 表示,比较采用
图片
检验;计量资料以图片
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中药外洗组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图片
2.2 两组疼痛评分和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 IL-1β、TNF-α 水平和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血清 IL-1β、TNF-α 水平和疼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中药外洗组患者血清 IL-1β、TNF-α 水平和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图片
3 讨论
恶性肿瘤病死率很高,临床主要通过手术和放化疗方式治疗,而这些治疗方法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末梢神经炎便是常见类型,如长春碱类药物会引起脊髓背侧根神经节细胞内钙稳态出现异常,从而造成神经节细胞代谢环节紊乱,并进一步导致细胞内神经生长因子不足,最终引发轴突修复障碍。末梢神经炎会引发患者出现手足麻木、感觉迟钝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感觉异常造成精细运动障碍,因此需积极治疗,当前临床通常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等药物治疗,其中以甲钴胺最为常用。该药是一种内源性辅酶 B12,可促进核酸代谢和叶酸利用,还可促进轴突再生及轴突运输功能,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恢复正常,可用于治疗多种周围神经病变,在治疗化疗后末梢神经炎中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化疗药物导致末梢神经病变临床普遍存在,虽然有些末梢神经病变是可逆的,在停药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如奥沙利铂的急性神经毒性,但其他药物周围神经毒性是不可逆的,严重影响患者进一步治疗及生活质量。
末梢神经炎在中医体系中被称为“血痹”,中医认为该病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疼痛、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化疗药物可以对恶性肿瘤细胞起到杀灭作用,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损害,进而影响末梢神经,导致末梢神经炎,表现为感觉异常、肌力下降、自主神经异常等症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最早记录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也是早期中医专治血痹的方剂,方中的鸡血藤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是中医常用的去瘀生新药物,在手足麻木等病症治疗中效果显著,川芎辛、温,其作用主要是行气开郁、活血化瘀;在方中再增加红花能够明显提升活血通经祛瘀作用;该方重用黄芪,以甘温大补元气,桂枝能够产生较强的振阳化气、温阳通经功效,与白勺配伍可以产生良好的养血和营而通血痹功效,通过搭配桂枝与白芍、大枣、生姜则有共济营卫调和、温通经脉功效,联合茯苓、当归、白芍、桃仁、川芎,活血化瘀,行而不舍。全方共奏调养营卫、活血通痹、振奋阳气功效,当前在末梢神经炎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足浴本身就会产生良好的温热效应,这种效应有利于扩张周围血管,从而增加末梢循环的血流量,并进一步开放原本没有开放的微循环 。中医认为,足部属于人体足三阳经与三阴经交会的地方,所以人体在进行足浴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对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进行调整的目的,从而使人体的足部络脉的气血运行得到改善,并进一步促进足部经络畅通,因此化疗后末梢神经炎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外洗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外洗组患者各恢复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黄芪桂枝五物汤外洗法通过将中药制成药物浸泡在温水中,让药物成分透过皮肤渗透到神经组织中,起到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提升了治疗效果。同时,化疗后末梢神经炎是由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损伤,其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反应。黄芪桂枝五物汤外洗法可从多个方面发挥对末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包括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等。此外,黄芪、桂枝等中草药中的多种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因此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黄芪桂枝五物汤外洗法治疗化疗后末梢神经炎具有良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机体炎症状况,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
----文章内容摘自《中华养生保健》杂志刊登文章《黄芪桂枝五物汤外洗法对化疗后末梢神经炎治疗效果评价》,作者:马国章,李晓林,李南南,刘志鹏,姜海微,黑龙江省医院香坊院区皮肤科
注:省略原文部分内容,如参考文献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10大配资公司最新排名,互联网配资平台,可靠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